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: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
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: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 評價
網友滿意度:
前一陣子去書展看到很多書都很想買~~~~~
但那天居然忘記帶錢包出門 >
整個非常的失落!!!!因為就是要去書展買書呀....
我真的很喜歡看書~日常沒事最大的休閒就是看書
從文學類到旅遊類等等什麼都看
所以買書是我的一大樂趣之一~~~~
最近朋友們都在推薦一本很好看的書!!!!
就是 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: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
是年度排行榜書籍耶!!!
我力馬上博客來購買~~~~~~
博客來時常有打折優惠 買書真得比較優惠唷~~~~
推薦給跟我一樣喜歡閱讀的朋友壓 :)
博客來傳送門順便一起給你囉~~~~~~
(●’ω`●)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: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
嗆辣數獨4 柏克萊網路書局 ![]() |
世界最美的超難數獨 1 ![]() |
商品訊息功能
:
商品訊息描述:
二十世紀的西方社會,心理治療已是主流文化的一環。在美國,超過三分之一的成人曾經看過心理醫生或諮商師,大眾也普遍認為心理諮商對個人頗有幫助。但從九○年代起,人們對心理治療卻開始產生懷疑。不是因為它無效,而是更重要的問題:它可幫助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嗎?有一個明顯的例子,發生在美國知名導演伍迪?艾倫和米亞?法蘿對於孩子的監護權爭奪案。本案最大的爭議是,伍迪?艾倫既然與法蘿十九歲的養女有祕密戀情,他是否還適合擔任一位父親。在法庭上,以專家證人身分出席作證的所有治療師,都不願給予明確的答案,只說:「伍迪?艾倫『可能』有判斷上的錯誤」,並認為「這種情況是後現代家庭的反映」。最後,法官實在受不了這些含糊的用語,生氣地問:「我們還是沒有談到跟孩子的姊姊上床這個重點。到底這種行為表示什麼?」法官想問的是,這樣的行為到底是「對」還是「錯」?這也是社會大眾想知道的。在道德多元而模糊的時代,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清晰的行為準繩,可用來判斷是非善惡。但這些備受敬重的心理醫師和婚姻治療師,卻努力不去碰觸道德問題,讓大眾深感失望。本書作者竇赫提博士認為,自佛洛依德以來,治療師都太過強調自我,而太過忽略家庭與社會責任。過去的社會較保守,人們深受傳統禮教的束縛,所以心理學鼓勵人們尋找自我,不要被社會規範綑綁。但時至今日,傳統道德已經式微,治療師應該重新考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相互責任,將道德責任和社會福祉的觀念放入治療之中。本書分為兩大部分,第一部分討論當事人在生活中所面對的道德問題,如承諾、忠誠、公平與正義、婚外情、欺瞞與背叛等。第二部分討論治療師應具備的道德特質:關心、勇氣,與審慎。竇赫提博士主張,如果碰到道德議題,治療師不需假裝中立,而應適時地引導當事人做出道德的決定。例如在第二章中,當事人因為婚姻破裂而考慮放棄孩子時,作者就試著呼喚他的父愛,希望他善盡身為父親的責任。治療師擁有一種特權,可以在當事人生命最艱難的時刻,陪伴在他身邊。竇赫提博士認為,完整的心理諮商,可以成為增進我們道德能力的深刻人性經驗。他從九四年開始成立諮商師的討論團體及論壇,鼓勵專業界共同思考道德及倫理議題,國內讀者可以從本書附錄中得到相關資訊。作者簡介
威廉.竇赫提博士(William J. Doherty)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家庭社會學院教授,婚姻與家庭治療系主任。自1979年以來即積極投入家庭醫學與醫療家族治療領域,並且成立治療師道德團體,網羅不同學派的治療師,為促進更完善的治療品質而奔走。他是《家庭?系統?健康》學術專刊的主編,也是家庭健康合作促進聯盟的共同理事。曾出版《家族治療與家庭醫學》、《醫療家族治療》、《愛的功課──治療師、病人及家屬的故事》(心靈工坊出版)與本書。審閱者簡介
熊秉荃,台大醫學院護理研究所助理教授
商品訊息簡述: